精神医学简史

发布者:精神卫生学院发布时间:2025-10-10浏览次数:10

中国精神医学的发展脉络贯穿古今,既植根于传统智慧,又在时代浪潮中不断迭代升级。

古代中医早已形成对精神异常的独特认知,《黄帝内经》中便以“癫狂”“郁证” 等名称记载相关病症,提出“怒伤肝、喜伤心”的情志致病理论,张仲景、李时珍等医家更通过草药方剂、针灸调理等方法探索治疗路径,将精神健康与整体体质调理相结合。

近代以来,西方医学理念传入推动学科转型。新中国成立后,精神医学逐步从零散实践走向系统建设:1958 年南京第一次全国精神卫生工作会议提出“积极防治,就地管理”原则,1986年第二次会议明确“七五”计划发展方向,2001年则确立“预防为主,防治结合”的新时期方针,三次会议层层推动服务体系起步。

改革开放后,学科发展驶入快车道。2013年《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》实施,标志着精神卫生工作迈入法治化轨道,从单纯“管控治疗”转向患者权益保障与规范服务并重。2023 年《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》:化青少年心理服务,“精康融合行动”更推动社区康复服务覆盖全国多数区县。如今,数字心理健康分会成立、AI 辅助诊疗技术应用,更让学科在“预防-治疗-康复”全链条基础上,迈向智能化、精准化的新阶段。从传统情志调理到现代法治保障,中国精神医学始终朝着“让人人享有心理健康服务”的目标前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