强迫症,又称为强迫障碍,是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,主要表现为反复出现的强迫性思维和行为,及时了解强迫症以及自我检测标准,有助于早期发现和干预缓解疾病痛苦,提高生活质量。
一、什么是强迫症?
强迫症,又称为强迫障碍,是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,主要表现为反复出现的强迫性思维和行为。
强迫症状包括两个主要方面:
1.强迫性思维是一种反复出现的不受控制的,令人痛苦的思想观念或者念头。例如,反复出现的一些让你感到焦虑,但无论如何都无法摆脱的想法,不断担心自己或他人会受到伤害,害怕染上疾病或者担心做出不道德的行为。
2.强迫性行为:这是为了减少强迫性思维引起的不适而进行“防御”的反复行为。这些行为可能涉及反复洗手,过度检查,不停数数等。虽然这些行为在短时间能够减轻焦虑,但长期来看却加重了病情。
二、强迫症的自我检测标准
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强迫症状,可以自我检测是否存在:
强迫思维:是否经常出现不受控制的,重复的,令人痛苦的思维,尽管你知道他们是不合理的?
强迫行为:是否感到被迫不得已的进行某些行为,比如反复清洁,检查或者重复某些动作?
思维与行为关联:是否存在强迫性思维导致强迫性行为,而这些行为只是为了减轻内心的焦虑?
时间消耗:是否发现强迫症状占用了大量时间,影响了日常生活,工作或者社交?
痛苦和功能受损:是否因为强迫症状而感到极度的痛苦,或者导致了日常功能的明显下降?
如果这几个问题中有一个问题是肯定的答案,那就存在强迫症的可能,应尽快到公立专科医院的精神科或者心理门诊进行咨询。
强迫症状和强迫性障碍是严重影响患者生活的疾病,但幸运的是,它是可以治疗的。如果你或者你身边的人有以上提到的症状,建议及早咨询专业的心理医生或精神科医生。早期的干预和治疗可以帮助你恢复健康,提高生活质量。记住寻求帮助是一种勇气,而不是软弱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