聊聊“精神内耗”

发布者:精神卫生学院发布时间:2025-10-12浏览次数:10

经常感觉很累,压力很大,实际上却什么都没做。别人的一句无心之言,自己久久难以释怀。你,是否也这样呢?

一、什么是精神内耗

精神内耗,又称为心理内耗或心灵消耗,是指个体的自我控制需要消耗心理资源,在长期面对高强度的压力、焦虑、挫折等情绪和生活压力时,造成心理资源的逐渐耗竭,导致情绪疲惫、注意力不集中、情绪低落等一系列负面影响的现象。这是一种心理上的一种主观感受,让你觉得很累,那么你就处于一种所谓内耗的状态。而长期的内耗会让人觉得很疲惫。

二、什么会引起精神内耗

高压工作和生活压力:长时间的高强度工作、学业压力以及生活中的各种挑战,会导致个体心理负担加重,容易产生内耗感。

情绪管理困难:无法有效管理负面情绪,如焦虑、抑郁等,会使情绪逐渐消耗,增加精神内耗。

社交关系问题:不良的社交关系、孤独感、人际冲突等会加剧内耗现象。

缺乏休息和放松:长期缺乏充足的休息和放松,会导致精神疲劳,增加内耗感。

医学心理学研究表明,如果心理内耗长期存在,得不到疏导,会造成抑郁情绪、精神萎靡、精神恍惚甚至精神失常,还会引发多种身心疾患。而常见的偏头痛、高血压、缺血性心脏病等疾病,也都与心理损耗有很大关系。但由于这种损耗是一种长期的、潜移默化的过程,所以又极易被入们忽视。正因此,有人将心理损耗称作现代职场人的“隐性杀手”。

三、如何面对精神内耗?

认知调整:培养积极的认知习惯,学会用积极的态度看待问题,减少负面情绪的积累。

压力管理:学习有效的压力管理技巧,如分解任务、制定合理的计划,避免过度承担。

情绪管理:学会有效地表达和释放情绪,可以通过冥想、运动、艺术等方式缓解情绪压力。

建立支持体系:与亲朋好友分享问题,获得支持和安慰,有助于减轻内耗感。

养成健康习惯: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,充足的睡眠、均衡的饮食、适度的锻炼有助于提升心理韧性。

学习放松技巧:掌握一些放松技巧,如深呼吸、冥想、瑜伽等,帮助舒缓压力和紧张情绪。